
海报设计:聂毅
新华社天津8月31日电(记者杨文、赵子硕、张泽伟)蘸墨下笔,一撇一捺。智能机器人“书法家”用不到3分钟,写出了隶书体的“学业有成”。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上演的这一幕,令围观的中外媒体记者连连赞叹。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智能机器人进行书法展示。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这个设备太有意思了!我自己也是摄像师,平时用稳定器拍东西,这个设备中加入了控制和平衡机械臂的算法,很了不起。”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记者库瓦托夫告诉记者,“在这里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科技与生活紧密应用的实例,非常震撼。”
AI+双臂协作的机器人30秒制作完成冰激凌、迎宾的具身机器人“小合”可用多种语言互动,AI技术录制数字人进行多场景即时播报……怀着新奇和兴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不时掏出手机拍照。
新闻中心设置了不同的体验活动,既帮助媒体记者更好报道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也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窗口。
选取地标建筑作背景后,记者站在绿幕前对手机镜头录制了30秒的中文视频。记者的动作、表情、声音和外貌等信息上传到了数字人平台后,人工智能技术短时间内就帮助生成出一款以记者音色进行英语播报的数字人新闻视频。
在AI数字人多场景即时播报区,智能技术更加高效赋能新闻传播。“这个数字分身能以中、俄、英文进行新闻播报,提供全新出镜体验。”科技互动展区负责人樊婷告诉记者,生成的数字人还可以在现场打印成创意冰箱贴。
外国记者在体验“纸鸢漫游”数字语境项目。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轻轻拉拽真实的风筝线与线轴,屏幕上的虚拟风筝忽远忽近,穿梭在南宋时期画作《仙山楼阁图》的场景中。等落地后再拉线,虚拟风筝还能切换10多种风筝形态。
“虚拟风筝的形象取自天津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魏’,现实中可以折叠,不少外国记者是第一次见。大家对画中的背景和故事也十分感兴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全新的科技手段直观地帮助记者感受中华魅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来自白俄罗斯的一名记者,在新闻中心收到了智能机器人书写的“万事如意”,旁边的一位记者,则拿起另两幅字留影拍照——携手同行,友谊长存。
和合之光,美美与共。大家共同见证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一届峰会的重要时刻。
(责任编辑:扬州市)
摘要:没有官方活动,没有自然流量和权重。...[详细]
他在鞋的脚后跟切开一个口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气垫。...[详细]
如果没有用户在平台上这一切自发的创作,无论是niconico还是niconico超会议都无法得以延续。...[详细]
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梳理的资料显示:2010年到2011年,中国新增2.5万家电商,各家电商都在疯狂烧钱买流量、砸广告。...[详细]
其中涉及上游农资农机的B2B平台8家,包括大丰收农资商城、土流网、农管家、地合网、鱼大大、七公里、聚土网、来买地; 涉及种/养殖的B2B平台5家,包括有粮网、宜花科技、醉品·茶帮通...[详细]
在2005年,菲亚特集团想以10亿美金入股俏江南,都被张兰一口拒绝。...[详细]
相比之下,国内的A、B站在会员付费的问题上显得十分小心翼翼——B站去年宣告推出的付费会员“大会员制度”目前也名存实亡。...[详细]
实际上,在准备关停友友用车之前,李宇和合伙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平台用户办理退款,但最终仍有7%的用户联系不上。...[详细]